Random Post
Search

2015-05-09上師在五台山開示

久美江措仁波切五臺山開示(上)

久美江措仁波切五臺山開示

佛教經典中記載,佛陀曾親口告訴大家,世界上有五個最殊勝的佛教聖地,其中有兩個地方是凡夫可以到達的,一個是印度的Bodhgaya(漢語叫“菩提迦葉”),那是一千尊佛成道的地方,釋迦牟尼佛就在那裡成道;還有一個地方就是中國的五臺山。另外三個,一個叫做鄔金刹土,一個在梵文裡面叫香格里拉(又叫香巴拉),還有一個叫做普陀山。這五個聖地的中心是Bodhgaya(菩提迦葉),東方聖地便是五臺山。
大家聽說過雲南的香格里拉,那只是一個代表地,不是真正的香巴拉,普陀山也是如此。“普陀”在藏文裡讀“布達”,意思是“觀音的淨土”。在現實中,普陀山有兩個,一個是西藏的布達拉宮,一個是浙江的普陀山,二者也都只是代稱,是代表地,不是真正的普陀。
為什麼把西藏的布達拉宮說成是觀音淨土呢?這不是隨便起的名字。當年佛陀在菩提伽耶的時候,有一天他突然面朝喜馬拉雅雪山微笑。弟子們請教佛陀為何如此,佛陀說道,我的法將來會在印度失傳,但是我的三轉法輪會完整地保存在喜馬拉雅雪山上。佛陀言罷,指向在場的八大菩薩中的觀音菩薩說,你要到喜馬拉雅雪域做每一代人的領袖,去保護、發揚光大我的三轉法輪。觀音菩薩在世尊面前答應將來去西藏。所以,西藏自古以來,每一代都有一個領袖是觀音的化身,這也是布達拉宮被稱之為“普陀山”的原因。但這也只是一個代稱,真正的普陀山是凡夫無法到達的。
當我們瞭解到五臺山是凡夫可以到得了的聖地時,那麼,我們今天來到五臺山,就會知道這是非常不容易,非常珍貴的朝聖。我們應該用怎樣的發心來朝拜呢?要帶著一顆虔誠心。你們來到這裡,別的東西都可以忘記,但虔誠心一定要帶著,要帶著虔誠心去朝拜,發善願。那麼,什麼樣的願是最好的願呢?利益他人的願是最好的願。那些只想著自己升官發財的自私願望不容易實現。那種只盼望家宅安寧,家人平安幸福的願也是慈悲範圍比較小的願望。只有帶著大乘佛教利他思想的願望才是最好的願。
利他思想也正是我所說的虔誠心的特質,要隨時強調它,要經常這樣思維,在輪回中,不分人類和動物等形態,只要是生命體,都有一個共同點,誰都不想要痛苦,誰都想要快樂。大家都嚮往快樂,希望得到快樂,不願痛苦。“身為一個人,六道眾生當中的一位眾生的成員,我深深地體會到,我是一個要快樂不要痛苦的人,也不希望其他任何一個人痛苦,希望他們都快樂,希望他們都能夠脫離輪回成佛!”我們要這樣去發願。
當如此發願,希望眾生能夠脫離輪回、離苦得樂時,我們進一步要怎麼做呢?要先淨除自己的污染。比如,我們今天來到五臺山,希望的就是能夠洗滌淨除自己靈魂的污染,這就是我們來到五臺山的任務。

久美江措仁波切五臺山開示(中)

     從無始以來到今天,我們積累的污染有著強大的能量,一般不容易被推翻。而五臺山的山上山下都充滿了文殊菩薩的加持力,淨除污染的力量格外強大,所以,在這裡比去任何普通的地方修行都要好。在這裡,我們要時刻觀察自己的發心,要多觀想文殊菩薩,祈禱文殊菩薩的加持。什麼樣的人能夠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呢?什麼樣的人能夠得到更多的加持呢?文殊菩薩本身是一視同仁的,得到加持的多少要看你的虔誠心。如果沒有虔誠心,也可能完全得不到文殊菩薩的加持。虔誠心比較弱,可能得到比較小的加持。有中等的信心,得到中等的加持;有上等的信心,得到上等的加持。為了得到上等的加持,大家每次到了寺院、山頂朝拜時,心裡要這樣思維:“我是一個流浪在六道輪回中的眾生,從無始以來到今天,輪回當中沒有究竟的快樂,為了離開輪回,祈禱文殊菩薩賜予我加持。”
什麼是文殊菩薩?文殊菩薩其實就是智慧,是所有如來佛的父親,也是所有菩薩的母親。但是文殊菩薩卻非常喜歡扮演兒子的角色。你仔細觀察會發現,在每一個如來佛跟前,都會出現一個文殊童子的菩薩像。
為什麼說文殊菩薩是如來佛的父親呢?因為每一個如來佛都是依靠智慧回歸到最初沒有污染的狀態,都是這麼成佛的。是智慧讓他們開悟,是智慧讓他們修行回到佛的狀態,所以說文殊菩薩是所有如來佛的父親。文殊菩薩也是所有菩薩的母親,以前我們在講“三根本”的時候詳細講過了,智慧是所有菩薩最終要回歸的地方。但是,文殊菩薩最喜歡扮演的角色是兒子,所以我們也叫他“文殊童子”。其中一個原因,就是因為他曾經發過一個非常宏偉的大願,他永遠要扮演兒子的角色,讓所有眾生先成佛,自己留在最後成佛。
在釋迦摩尼佛身邊有八大菩薩,文殊菩薩是其中之一。在人間,文殊菩薩不僅以童子的形象展示自身,他也會扮演不同角色來普度眾生。比如,有這樣一個文殊菩薩的故事。在印度佛陀時期,僧團有這樣的規定,在結夏安居期間,僧人只能在一定範圍內活動,不可以走遠。但是,有一天文殊失蹤了,直到結夏安居快結束的時候才回來。當時,阿難尊者是類似管家的負責人,他就不高興了,問文殊菩薩:你去哪裡了?文殊菩薩說,我去皇宮了。阿難尊者問,你去皇宮裡做什麼?文殊菩薩說,我去皇宮裡享受浪漫的生活。阿難尊者就生氣了,對文殊菩薩說:你這個比丘太不守規矩了,處分對於你來說都算太輕了,我得開除你。但怎麼開除呢?阿難準備把所有的僧眾召集在一起,宣佈文殊破了戒,必須把他趕出門。他一敲鑼召集僧眾,四面八方的文殊菩薩都來了。原來每一尊佛的座前都有一位文殊菩薩,他們長得一模一樣,統統都來了。然後佛陀笑著對阿難尊者說,你要開除的文殊是哪一位呀?阿難尊者臉紅了,因為他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個文殊菩薩破了戒。佛陀就講到,文殊菩薩扮演不同的角色一直在度眾生,他無論做任何的事情,都是為了普度眾生。文殊菩薩發的願就是在所有眾生成佛之後,我最後一個成佛。這麼宏偉的發心,真的非常了不起。因此,他在普度眾生的時候,會去不同的圈子,扮演不同的角色。
五臺山是修行人嚮往之地。藏地有個高僧大德叫布瑪莫紮,永久地隱居在此。(注:西元八世紀時,近二百歲高齡的布瑪莫紮,又叫無垢友,應藏王赤松德贊邀請,到西藏傳法13年。)布瑪莫紮在成就虹化身之後,永久地隱居在五臺山的山洞中,並承諾在釋迦牟尼佛教法未滅之前,他的身體也不滅,而且在每一百年中皆於西藏示現一位化身,從兒童成長為一名高僧大德,弘揚大圓滿寧提法門,度化有緣。所以,在藏地就會有布瑪莫紮的化身,其中龍欽心髓傳承裡邊的龍欽巴尊者就是其中的一位。
文殊菩薩一直在五臺山,從山頂到山腳,山石、草木、流水、鮮花都充滿了文殊菩薩的加持,今天我們來到這裡領受這個加持。那麼,什麼樣的人得到的加持更多呢?我剛剛也說了,上等信心的人得到上等的加持,中等信心的人得到中等的加持,下等信心的人得到下等的加持,什麼信心也沒有的,也就什麼都得不到。所以,我們要帶著恭敬心去祈禱。
今天,我給你們念一個文殊菩薩的祈請文,算是在五臺山給你們的一個禮物。這個祈請文是我從小到今天一直在念的,從沒有斷過。我相信從小到大沒有斷過的祈請文的能量肯定會不一樣,對這點我很有信心。
文殊菩薩的祈請文是誰寫的呢?是甯瑪派的麥彭仁波切。他是文殊的化身,在他七歲的時候寫了《定解寶燈論》,這是一部囊括了佛教顯密宗中觀和大圓滿最高境界的論典。我們今天也有七歲的小朋友在場,就像他這麼小,麥彭仁波切就寫出了這麼高水準的論典,以後有機會你們也可以看看這個論典。
你們平常聚在一起,說這個好吃不好吃,那個好穿不好穿,已經講得夠多的了。在五臺山逗留期間,你們就多念念文殊菩薩的心咒吧,“嗡阿惹巴紮納德”。我們最需要的是智慧,而缺的恰恰也正是智慧。如果我們有了智慧,我們就能夠用它去看問題,去做選擇,去做判斷。我們修行也好,做事情也好,都需要用智慧。總之,智慧誰都需要的。為了得到智慧,請大家專注地聽,我給你們念文殊祈請文。(久美仁波切口傳文殊祈請文。)
學任何東西,我們都會容易忘記,為什麼呢?因為靈魂的污染太嚴重了。淨除這些污染靠的就是智慧。你們回去之後要經常念文殊心咒,期望文殊菩薩的加持而擁有智慧。如果得到了智慧,把智慧用在修行上,就會把修行搞得很好;用在工作上,就會把工作做得很好。用在教育小孩上,效果和沒有智慧的教育結果肯定不一樣。處理任何事情,如果使用智慧,一定會把事情處理得很好,好過我們這個愚蠢的腦袋做的事情。不管怎樣,智慧都是我們最需要的。

久美江措仁波切五臺山開示(下)

     這兩天我們都會在一起,去一些地方,會一起發願。發什麼樣的願呢?“我希望生生世世都能夠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,像文殊菩薩一樣擁有智慧,在文殊菩薩普度眾生的時候,希望我也成為文殊菩薩的弟子,跟隨文殊菩薩普度一切眾生。”我們大家如果一起這樣發願,師父和弟子的關係就能夠真正地延續下去。
佛家講,沒有生生世世的兄弟姐妹,也沒有生生世世的兒女或者父母,但是師父和弟子的師徒關係,以及金剛兄弟的關係卻是可以生生世世延續的。如果金剛兄弟在一起生生世世都像親兄弟、親姐妹一樣,不就比這一世同父同母生的兄弟姐妹還要重要嗎?正是因為這種關係重要,大家要怎麼做呢?要保持這種金剛弟兄之間的親近。
所謂的金剛弟兄親近是什麼?就是相互尊重、相互關心,這非常地重要。在金剛弟兄之間,不尊重,互相指責,這不代表文明,不代表你有修養,不代表你有學歷,這代表你很糟糕。所以,我們要相互尊重、相互體諒、寬容對待。比如說,金剛弟兄之間有一點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了,當時就要懺悔,時間不能太長,很快就要恢復關係。如果金剛弟兄很長時間沒有來往,這種親近就算破壞了,時間長了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,這就會變成破薩瑪雅(破戒)。這個有可能會變成一種墮罪。我們沒必要去造這些業,應該相互尊重。普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需要尊重,你尊重我,我才會尊重你,何況金剛兄弟之間的親近關係呢。
很多人說某某人不尊重我了,那是因為你有沒有尊重他。你尊重他,他就會尊重你。人與人之間,一個上師的弟子,在一個壇城裡面,或者在上師座前接受過灌頂的情況下,大家已經變成了生生世世的金剛弟兄。
為什麼說是金剛弟兄呢,為什麼不按男女稱呼呢?因為這不是從性別層面去講的,是從每一個人的心性層次上去講的。這不是一種普通的關係,是一種很重要的關係。有的人會覺得無所謂,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。其實,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。比如說,已經進入了佛門的人,應該做佛門弟子做的事情,基本的東西還是要學習一下。不懂得話,要請教一些比較懂的人,把自我放得低一點。
在金剛弟兄之間,搗亂最多的就是這個“自我”,我們的修行就是要對治它,推翻它,所以,自我要放低一點,不能太自我,要謙虛。我們做的大禮拜就是一種謙虛的表示,是要對治自己的傲慢心。做大禮拜的時候,要求身體都擺在地上,因為地面是最低的,然後,我們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,這其實就是在對治自己的傲慢心,對治自己的自我。“自我”是一個很糟糕的東西,我們才要這麼對治,直到大家都不是很自我,都能夠相互去體諒、關心。
我們造業都是身、口、意造出來的,有時候我們會有情緒,有時候想什麼就說出來,但至少要給自己一分鐘的時間想一想,我說出來就會得罪了別人,我得到的是什麼。有可能你得罪了別人,你心裡就會更不舒服。如果你沒有得罪別人,你修忍辱忍住了,你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。所以要懂得忍辱,相互忍一下。不忍的情況下,就會導致金剛弟兄之間的關係破裂,這是一種嚴重的墮罪。
今天我們來到這個地方,石家莊的、北京的,這麼多人都是金剛弟兄。變成金剛弟兄不是要你拿我的微信號,我拿你的微信號,老是講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,拉幫結派,幾個人聯合在一起說這個人的壞話。我不希望大家用電話號和微信號來拉幫結派。大家要同心同德,好好地在修行路上相互扶持著前進。這樣,你自己也會很開心,沒有太多的負擔。如果你經常去得罪別人,對別人是一種不恭敬。當你的一句話推翻了別人內心的平靜時,這個就是罪業了。你想想自己做好了沒有。如果你天天推翻這個人或者那個人心裡的平靜,這就是非常糟糕的,這是沒做好自己。
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?大家要努力管好自己。比如說,我們有時候會犯錯誤,其中有人就會這麼想:“反正是人就會犯錯誤的,要犯就犯吧。”不要這樣想,今天犯了錯誤,明天就要努力不能犯這個錯誤,要這樣去想。
佛弟子平常不要太多話,老講很多話就會得罪一些人。因為人都會有一些不同的習氣,不同的精神傾向。你說的話不一定每個人都愛聽,那就少說兩句。口業也是很嚴重的。口業造得多的人說話的時候就會沒有說服力,別人不能相信你,而且經常會有人懷疑你說的話,這都是因為語言的罪業太深重了。
語言的障礙清淨了以後會是什麼樣子的呢?就像佛,講出來一句話,眾生都能聽到,這是語言沒有任何業障的標誌。再比如,蓮花生大士對一些弟子說,將來願你600年、700年或者1000年以後,出現在這個地方,取出我藏在你心裡的法。蓮花生大士許的這個願真的會實現,這是因為他沒有語言的障礙。
語言不清淨的人跟語言清淨的人比較起來,效果就會相差很遠。比如說,某人家人過世或者朋友生病,這個時候需要念經,有人就會想,我也會念藥師佛心咒,我也會念阿彌陀佛,那我幹嘛還要去寺院找高僧念呢?這是因為我們語言的障礙不那麼清淨,高僧們的語言障礙比我們清淨得多,語言的障礙少,所以他們念出來的經咒力量就會強,我們找高僧念經就是這個理由。
有人常想來五臺山這個世間稀有的地方,但老是來不成,這是一種業障。而我們現在已經成功地來了,但是如果真的福報不足的話,來到這個地方都是一種麻煩。我經常跟一些居士們說,無論去到哪個地方,都有個基本的要求,就是“歡喜地來,歡喜地回。”如果來到這裡,你跟這個吵了,跟那個又不和了,這就不是歡喜地回,有可能是嗔恨地回,那你來五臺山這一趟的意義就小了很多。所以,如果你們認我是你們師父的話,我的基本要求就是:“歡喜地來,歡喜地回。”

發表迴響